一、市场突袭:没有利空,却全线暴跌
9月26日凌晨,加密货币市场经历了一场“过山车”。以太坊一度下跌超过6%,比特币也跌破了11万美元关口,引发了全市场的抛售潮。数据显示,仅24小时内,就有超过26万人被爆仓,恐慌情绪迅速蔓延。
奇怪的是,消息面上并没有利空,相反在美联储降息预期下,机构普遍对市场持乐观态度。于是,一种“阴谋论”传开了——是不是量子计算要来了?
比特币真的怕量子吗?
比特币之所以叫“加密货币”,核心就在于它用的是SHA-256 哈希算法 和 ECDSA-256 椭圆曲线签名算法。这就像是银行卡的密码,只不过比特币的“密码”长到几乎无法穷举。
如果用传统计算机来暴力破解比特币私钥,大概需要尝试10^77种可能,就算你每秒能尝试10^18个密码,穷举完也得花10^51 年,远远超过宇宙的年龄。
那量子计算机呢?
这里要先解释一下——量子比特(qubit),是量子计算机的“最小单位”,就像普通计算机里的0和1。但不同的是,普通比特只能是0或1,而量子比特可以同时处在0和1的“叠加状态”。也就是说,少量的量子比特就能表示出海量的信息,计算能力呈指数级提升。
根据研究,即便是量子计算机,要在10分钟内破解比特币的算法,也需要19亿个量子比特;就算放宽到24小时,也至少要1300万个量子比特。而现实中,我们距离造出这种规模、还能稳定运行的量子计算机,还非常遥远。所以短期内,比特币更大的风险还是来自密钥管理、随机数问题和代码漏洞,而不是量子威胁。
二、真正的大目标:百万亿级传统金融
很多人担心量子会“瞄准”比特币,但从攻击动机来看,未必如此。
量子计算最擅长的是“质因数分解”,而这正好是传统金融系统里常用的RSA 加密的弱点。比如银行、支付系统、电商的账户安全,很多都依赖RSA。
如果未来量子计算机真的有了突破,比如能操控几千上万个量子比特,它可能会在几小时内破解2048位RSA加密。相比之下,百万亿级的传统金融市场,才是更大的“蛋糕”。所以真要说,量子计算首先威胁的,也许是传统金融,而不是加密货币。
乐观与悲观:谁在敲响警钟?
不过,加密圈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2024年底,《华尔街日报》引用哈德逊研究所的数据称,如果比特币遭遇量子攻击,损失可能超过3万亿美元。
今年6月,Google量子研究团队宣布,他们发现破解RSA加密所需的量子资源比原先估算少了整整20倍,这让安全门槛一下子被大幅降低。
Deloitte 的研究则指出,目前大约有25% 的比特币在量子攻击下存在风险。 当然,也有乐观的声音。马斯克旗下的AI团队 AIGrok 预测,未来五年内量子计算破解比特币的概率几乎为零,就算拉长到2035年,也低于10%。 不同机构的结论差别很大,这也让比特币的未来更显扑朔迷离。
三、量子与区块链:敌人还是双生子?
其实,这种局面并不陌生。就像十几年前黑客技术一度领先于防御系统,但后来安全体系不断迭代,黑客也逐渐没了舞台。
如今,加密公司也在研发抗量子算法,为未来做准备。无论是量子计算,还是区块链,都是时代的前沿科技。特别是RWA(现实世界资产上链) 的出现,让加密世界和现实经济的联系更紧密。
对于我们来说,与其焦虑未来,不如把握学习机会。理解量子、理解区块链,能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大势,把握风口,真正站在时代的浪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