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你是不是也在刷到这些词:
「链上收入」、「实际营收」、「协议利润」、「RWA变现」、「治理分红」…
过去大家讲的是 TVL、共识、Narrative,现在开始讲钱从哪儿来,流到哪儿,谁能分到。
这是个巨大的信号:
币圈的游戏,开始从“讲故事” → “做生意”转型了。
项目方开始看重链上收入,为什么现在才开始?
因为大牛市到现在,大部分用户、VC、政策制定者都开始问一个问题:
你到底赚不赚钱?
别再跟我讲“生态”“情绪”“用户增长”了,现在就想知道:
• 你的协议有收入吗?(Protocol Revenue)
• 收入分配给谁?Token还是社区?
• 你有没有真在链上赚钱,而不是圈钱跑路?
链上收入,成了项目真实价值的新底线。
⸻
会赚钱的项目,开始建立“经济自我循环”
你会发现:
• 不再是“发个币就热”,而是“你把这个币怎么用”
• 不再是“谁流量大谁赢”,而是“谁用户付费谁活”
• 以前是“撸毛撸到死”,现在是“只撸不买没人要你”
链上业务要走成商业闭环:发币→落地→收费→反馈→再分配。
说白了,项目方现在卷的不是“用户数”,而是利润结构 + 分润机制。
⸻
这波结构变化,会淘汰谁?
淘汰掉的是:
• 那些只靠“发币-拉盘-清仓”做一锤子买卖的项目;
• 那些没有真实业务模型,只靠“新用户补贴旧用户”的庞氏结构;
• 以及,那些还以为自己能靠“白皮书+共识”讲十年故事的founder。
Web3终将变成一门能审计的生意,不是拿热度讲玄学的舞台。
写在最后:
你可能没察觉,这波牛市真正站住脚的项目,不是最红的,也不是最吵的。
而是那些你觉得“很无聊”,但却每月链上有收入、用户愿意买单、协议自我循环”的人。
别看他们不卷热度,他们才是真正赚了钱的人。
有需要找fifi哦~